台中道士教學有哪些?台中道法學院/烏日區道法學院

〈論師徒相應之道:用心則指導之,動神則感應生〉
洪偉富回覆李生後記
自古師徒傳承,非單向之授受,實為雙向之感應。所謂「弟子用心在那,我就指導那;你動神就動,你不動神不動」,此語深諳教育本質與精神相應之理,蘊含東方智慧中師道與學道互動之奧秘。其原理可從心性修養、教學方法與宇宙法則三層層層剖析,揭示師徒關係中微妙的動態平衡。
首論「用心」與「指導」之對應。弟子學習之成效,根本在於其心之所向。《禮記•學記》云:「時觀而弗語,存其心也。」師者觀弟子之志趣所在,方能因材施教。若弟子心在琴藝,師強授以書道,則如逆水行舟,事倍功半;若弟子專注於劍,師順其心而指導之,則如順風揚帆,事半功倍。此即孔子「不憤不啟,不悱不發」之義—必待學者心有所求,師之教導方能入其心扉。宋代大儒朱熹教人,必先問學者意向所在,謂「教人如扶醉人,扶得東來西又倒」,故須隨其心之所向而扶正之。心為意識之主宰,心之所注,即能量所聚。師者感知弟子心念聚焦之處,於此處施教,最易引發共鳴,猶如鐘磬相應,微叩即鳴。
次析「動神」與「不動」之機微。此處「神」非指鬼神,乃精神、神識之謂也。《淮南子》有言:「精神之於形骸,猶國之有君也。」弟子若精神振作、主動求索,師長便如鏡映照,隨即回應;若弟子心神懈怠、漠然不動,縱師長滿腹經綸,亦難強灌其識。此乃精神感應之自然法則,恰如《易經》「同聲相應,同氣相求」之道。唐代禪宗大師教人,每待學人「疑情迸發」、「心念轉動」之際,方施以棒喝,頓令開悟。若學人心如死水,則縱有千般妙法,亦無從下手。此中深意,在於尊重學者主體性—知識傳授非機械灌注,而是生命與生命的觸動,需要雙方精神皆處於激活狀態。
深究其哲學根基,此原理實契合道家「無為而治」、儒家「感應」與佛家「緣起」之智慧。《道德經》云:「我無為而民自化,我好靜而民自正。」師者不強行施教,而待弟子自發用心,此乃教育之最高藝術。明代大儒王陽明言「知行合一」,謂「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」,弟子心念發動即是行之端倪,師長順此指導,正合知行合一之旨。佛家講「緣起性空」,師徒教學亦需因緣和合:弟子用心為因,師長指導為緣,因緣際會,方得成就。若無弟子主動之因,縱有師長善緣,亦難成果。
此原理於當代教育亦有深遠啟示。現代教學常偏重單向灌輸,忽視學者心靈狀態,故成效不彰。若能體認「用心則指導至」之理,教師當先觀察學生興趣所在,激發其內在動力,而非機械執行預定課程。「動神則感應」之則更提示教育乃靈魂與靈魂的對話:教師非單純知識傳遞者,而是點燃心燈之人;學生非被動接收容器,而是主動探索之主體。西方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,正與此東方智慧遙相呼應。
然須明辨者,此非謂師長完全被動等待。《學記》云:「君子之教,喻也:道而弗牽,強而弗抑,開而弗達。」師長當善於啟發引導,創造令弟子「用心」、「動神」之境,而非消極無為。良師如春風化雨,潛移默化中激發弟子求道之心,待其心動神馳,乃施以點撥,則恰到好處。
綜觀之,「弟子用心在那,我就指導那」體現因材施教之智慧,「你動神就動,你不動神不動」揭示精神感應之玄機。此師徒相應之道,深合自然法則:猶如天地感應而生萬物,鐘鼓相叩而發清音。教育之極致,不在強授人以魚,而在喚醒其求知之心;不在填塞知識,而在點燃精神之火。師者以此心傳此道,學者以此心承此燈,燈燈相傳,光明不絕,此乃中華師道傳承千年之奧義,亦是人類文明生生不息之根本。